哪一天是夏至啊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夏至只是炎热的开始,这天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一个节气。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一天并不是最热的天气,但此节气期间天气变化无常,或晴空万里无云,或接连几天暴雨。这种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极快,常会使人措手不及而感冒着凉的。有关专家提醒公众要重视防暑降温。
天文专家解释说,在夏至这一天,整个北半球迎来了白昼最长的一天。其实每年公历9月22日左右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在这一天起才开始昼短夜长。而在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据资料记载,我国自周朝和春秋时期就有过夏至节。传统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方面:
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有吃面条的习惯。在田里插秧的同时点放天灯、祭祀祖先、祈求收获等。一些地区还有在天水点秤人的习俗。这天称一称人重量有逢凶化吉、避邪免灾的寓意。
一些地方还时兴吃狗肉和荔枝呢!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普遍有吃狗肉的习惯。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的说法(见《熙朝新语》)。与范成大同时代的学者陆游则作诗:“不须一肉慰清馋,自有床头巨瓮香。”因为广东人把以果子来解暑的方法叫“煲”,所以这“夏至煲”也就是“夏至解暑食煲”。
夏至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古书中说:“暑至多雷雨。”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句。夏天雷雨天气太常见了。
那么雷雨为什么多在午后傍晚发生呢?这是由于白天受地面太阳光照射受热,水汽会蒸发到空中;同时经过白天地面受热后变高变轻的空气,到傍晚随着地面温度降低而变重下降;因天空空气下沉接触地面而成为云团,遇到冷空气便水汽凝结成水滴变成雨降下来。夏天雷雨多在午后傍晚发生就是这个原因。因此雷阵雨也叫“热雷雨”,意思是热得来的雷雨。
如果雷雨下起时间不长就很快停歇的话天气仍很闷热十分难受,这是因为下雨时地面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要吸收热量而使气温降低的。如果地面的水分经很长时间才能蒸发完毕的话地面的温度又得慢慢升高才再降低而恢复凉爽。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尾时7天按以上3时实行。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较杂念低不容易出汗,人体感觉不太舒适此时的饮食应多吃一些清淡爽口的食物:绿豆百合米仁粥具有清暑解毒、安神利尿作用;冬瓜绿豆沙可清暑开胃;用苍耳子、辛夷花、薄荷等材料制成的药茶也可防治热伤风等症。
另外绿豆汤、冬瓜汤、肉丝面条、肉丝干贝汤以及西红柿鸡蛋汤等既开胃又可防暑湿症。“冬病夏治”对一些冬季常发慢性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在夏季里缓解期也要用药调理治本以扶正固本到了冬季就不易发作了。当然更不能因炎热的夏季而忘掉防寒保暖措施冬季里患伤风感冒的人到了冬季病情加重就是这个道理。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夏至”节气。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
每年公历的6月20或21或22日就是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就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夏至的时间。根据《恪遵宪度抄本》中所言:“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所以在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会到达一年的北端,几乎直射北回。
时间:每年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
夏至夏至代表炎热的夏天来临,一般是公历6月20-22日。(如2019年的夏至是6月21日)秋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一般是公历9月22-24日。(如2019年的秋分是9月23日)冬至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一般是公历12月21-23日。(如2019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二、“四立”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四个。
夏至时间:公历6月21日
夏至日是六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春分日是三月二十二或二十三,秋分日是九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冬至日是十二月21日或22日.秋分时节,补肺益气最重要,饮食上多吃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食品、起居上早卧早起,顺应天时,健康养生,防患疾病。一年中第四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
夏至是6月21天。我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并且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二候蝉始鸣,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
2023夏至是6月21日。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是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