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风俗腊八粥的来历

     风俗: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面等。由来:一,驱逐恶鬼。传说上古时代有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二,。...

  

  风俗: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面等。由来:一,驱逐恶鬼。传说上古时代有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二,。

  

  这个是八宝粥的来历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中国腊八节,民间有食腊八粥的习惯。腊八粥也叫八宝粥,相传腊八节是佛祖“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献糜的故事,取八种香谷和果实制粥供佛,故名八宝粥,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到了宋代,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成为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1]

  来历: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也有始于佛教一说。寓意: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五谷丰登。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习俗,腊八粥的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

  福寿粥最初源于杭州天宁寺,寺中僧人每日把剩饭晒干,腊八时将这一年的干剩饭煮成腊八粥分赠给穷人,称为“福寿粥”,说吃了可以增福增寿。这样的善举在民间迅速传播开来,后来,很多寺庙也在腊八节这天将腊八粥赠予信众,称之为福寿粥。福寿粥里的红枣、桂圆、莲子等食材代表团圆和美满,所以福寿粥。

  腊八粥的由来传说有很多一、腊八粥缘于佛祖成道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后人将此日称为“佛成道节”。中国民间本来就有“腊日”祭祖、祭神的习俗。佛教信徒们。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

  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孟元老<>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各个寺院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称之为“腊八粥”,又称“佛粥”。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腊八。

  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的意思,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含义是用干物煮粥,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

  古代寺院在腊八节取香谷和果实等煮成粥敬佛,民间也效仿在腊月初八煮这样的粥食用,以祈求消灾除病。宋代杭州的腊八粥使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材料和米煮成,明清时期各地盛行吃腊八粥。腊八粥的原料一般要凑满八样,但也不拘泥,少则四五样,多则十几样。有些地方的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

  杭州风俗腊八粥的来历

  杭州的“腊八粥”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南宋年间,郑元老在孤山圆慧寺过腊八节,留下“僧人支煮粥,百姓施粥鼓”的习俗。以后每逢腊八,慧忠寺都要举行“腊八粥”施舍活动。南宋诗人陆游曾作《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农务辍闲行。不流玉液浮珠碗,喜作人间宝焰屏。”从诗中可以想见这位老诗人当年对腊八粥的青睐。

  清代,腊八粥更加被重视。清初,康熙皇帝依照汉代明帝刘庄的遗事,在坤宁宫大内支起大铜锅,亲自为皇后和妃子们煮腊八粥。以后这种做法相沿成习,流传到民间。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是北京地区对腊八粥做法的一个详细记载。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还详细记载了腊八粥的配料和煮制方法:“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白果、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栗子。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

  清人张自烈在他的《正字通》中说:“腊者,冬季也;八者,农历十二月;粥者,粥汤也。冬季将尽,十二月之末以百种米煮粥。每以数斗计,一斗为十升,为一锅;以六斗为一担;一锅煮开一担,即为六担;六担合起来即三十六斗;故曰‘三十六数’;煮成即三十六锅;故曰‘三十六锅’。”这是对腊八粥来历的一个比较具体的解释。

  旧时到了腊八这一天,贫困的百姓会将各种杂粮放在一起煮成粥分给孩子吃。据传这一天煮的粥十分神奇,吃了以后可以治疗疾病。“腊八粥”施舍给百姓以后,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如今在杭州,腊八节这一天的第一顿饭一般都是腊八粥。人们会用各种米和豆子煮出一锅香气扑鼻的腊八粥来。到了这天早上九点左右就会开始煮粥。首先把各种杂粮洗净入锅加水烧开;然后再加入花生米和各种豆类再烧开;最后加入红枣和糖再烧开;最后把姜和腐乳放进去再烧开即可出锅了。这时候满屋都是扑鼻而来的香味。如果再在腊八粥里加入桂花酱或玫瑰酱等则更是美味可口。人们往往在凌晨就将第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分送到寺庙或贫寒人家。一些地方还有泡腊八蒜的习俗。到年底人们把醋泡的蒜乘着夏天的余热剥开皮并放入醋里封起来保存待用。到了年底的时候蒜就会变成碧绿的颜色。到了除夕夜把它们放在一起吃一点醋汁再放一点白糖或红糖拌匀后就成了糖醋蒜。十分好吃。“糖蒜”又称为“醋溜大蒜”。此时如果将蒜皮剥得干干净净放入罐子里加上香油或白糖用醋泡上并用纸封好随年保存以备春天到来时食用则是杭州人的又一种食俗了。

本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