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同而不和什么哲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包含的哲学道理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们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小人同而不和”该句出自小人同而不和”如何理解?;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后来孔子明确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进一步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君子和而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君子和而不同;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小人同而不和上一句;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作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而不同也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鸣,互相吸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深刻地地反映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体系的格局.小人同而不和”如何理解?小人同而不和哲学道理
今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们都面临着多种文化互相激荡的局面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面对这一切,重温中国古代关于和而不同的思想,总结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就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在访问美国布什图书馆时的讲话中也讲到和而不同,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是“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和运用.求同存异的目的,是要在不同力量之间达到某种和谐共处的局面,组成一定的联合体.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利益君子和而不同;这是不同力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和合作的基础.存异,就是保留不同意见、不同主张、不同利益,不求同一、不求齐一小人同而不和上一句;这是不同力量达到和谐的条件.求同存异既建立起不同力量之间的合作关系,又保证了不同方面的不同利益、不同要求,从而也就保证了各方面合理的关系,达到了和谐.所以,求同存异正是体现了和而不同,是和而不同的运用和发展.
意思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君子和而不同。
1、出处:《论语·子路篇》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君子和而不同。”
赏析: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
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这样的人或许即使也还会有些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2、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为论语中孔子孔子说过的一句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意思是:君子和周围的人和谐融洽,但他对待事情有独立的见解;小人和周围的人见解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融洽。
3、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路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由来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
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徵、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
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译文:如果用清水来给清水增加味道,谁能喝得下去?如果只是一琴或一瑟,谁能听得下去?)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
对于小人同而不和什么哲理的问题,以上都有详细的解答和解释,可能内容有点多,大家要耐心看完,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