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有什么?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有什么   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重午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的传说就层出不穷。其中比较流行的说法有“纪念屈原说”、“图腾重演说”和“龙舟竞渡说”等几种。 ...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有什么

  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重午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的传说就层出不穷。其中比较流行的说法有“纪念屈原说”、“图腾重演说”和“龙舟竞渡说”等几种。

  在民间,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流传最广。最早的文字记载显示,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公元前340年,战国诗人屈原被诽谤流放到故乡湖南。在流放期间,屈原怀着对楚国的热爱和怀念,写下了《离骚》、《九歌》等许多不朽的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都,屈原在流放过程中投汨罗江而死。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穿香囊等。

  在原始社会,有一种部族叫龙,以蛇为图腾。据《史记》记载:“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是关于龙图腾崇拜最著名的文字记载之一。龙作为一种虚拟的生物,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并没有明确的形象记载。龙图腾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呢?原来,龙图腾是各部族的融合和统一。在中国古代,不同的部族为了争夺领地、资源而战争不断。最终,各个部族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在这个过程中,各个部族的图腾也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龙图腾。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富于竞技性的活动。传说在楚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屈瑕的大将,他为了打败敌人,便率领士兵乘船去攻打敌国。可是,当他们的船行到汨罗江时,忽然遇到了大风浪,船上的士兵纷纷落水。屈瑕急中生智,便让士兵们站在船的两边,合力划船。最终,他们成功战胜了敌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瑕的英勇事迹,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渡比赛。

  除了以上三种说法外,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还有其他一些说法。例如有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时的一种恶日。五月五日天气潮湿,细菌容易繁殖,易染病,因此被称为“恶月”、“恶日”。人们为了驱邪避邪,便在这一天用五彩丝线编织成绳索系在手腕上或挂在脖子上,以示吉祥如意、健康长寿。还有说法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中国古代名医扁鹊的节日等等。

  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多种多样,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传统习俗。无论其起源和传统习俗如何不同,端午节都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凝聚力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穿香囊等方式来表达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尊重。端午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节日,人们通过聚会、交流和分享来增进友谊和团结。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5)挂艾草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6)佩香囊。

  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

  (2)划龙舟:源于楚人划船寻找屈原,现已成为端午节重要活动。(3)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流行,源自《白蛇传》中许仙端午给白娘子饮雄黄酒的故事。(4)挂钟馗像:江淮地区用以驱邪的习俗。(5)挂艾草:制成人形艾人或剪彩为小虎,用以驱邪。(6)佩香囊:香囊内装朱砂、雄黄等,有避邪之意。(7。

  1端午节的由来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端午起源于我国南方百越,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以龙舟竞渡形式祭龙祖的节日。亦有起源于恶月恶日、夏季时令、蓄兰沐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说法。2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扒龙舟游。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节日的由来是相传战国时。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下面是我带来的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希望对你有帮助。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

本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