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重阳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有很多传统习俗,其中最重要的习俗是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久远,据《初秋行北山》中写到:“南山北山树冥冥,日光下里寒气生。”起句的“南山北山”,紧扣第二句中的“寒气”,把秋日的寒凉气氛突现出来。登高是重九节日的重要习俗。
有关登高习俗的由来,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上的记载是:相传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又一日的傍晚,他与众人一起降妖,没想道竟飞来一只瘟魔之鬼,被桓景几剑斩落蛇颈。那天正好是农历九月九日。此后,桓景以重阳为期限,从此而终。以后人们就在重阳节登高祛灾,“桓景登山”故事,也就成为“重阳节”的由来。
由于重阳节这一节日自先秦两汉以来一直民间倍受重视,登高赏菊与每岁必有;多重含义集于一体;因此在这一佳节中,进行健康向上的活动,寓意深刻,历代传为佳话。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阳节的重要主题是尊老、敬老。我国传统以九九重阳相重阳为典故,取谐音“久久”等词语开展活动。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并非是对外国节日的借用。“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月两“九”重逢,又曰“重九”。在我国民族传统观念中,双为吉利数。因此“重九”就意味着天长日久与颓龄长寿。
我们可以知道重阳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其重要习俗包括登高赏秋和感恩敬老这两大主题。这个节日的习俗体现了我们祖先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这些习俗让我们在庆祝重阳节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和独特魅力。
拓展阅读:
因为“高”与“糕”谐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才有了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饮菊花酒重阳节人们会采摘菊花泡茶、酿酒。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驱邪、祛瘟的意义,因此人们也会将菊花用于驱瘟祈福。菊花酒清凉甘美,有。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北京人还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吃糕吃面:农历九月九日吃枣。
除了佩戴茱萸,妇女还有头上戴菊花的习俗。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古代有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
重阳节的习俗包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和插茱萸。一、登高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登高的习俗。登高是为了迎接秋天的到来,也寓意着追求升高、追求进步。人们会选择一些山岳或者丘陵地带,爬上山顶或者高处,欣赏美景,放松身心。
重阳节的习俗有晒秋、放纸鸢、登高、祭祖、赏菊、品茱萸酒等等。晒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
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
重阳节10个传统习俗:晒秋、放纸鸢、登高、吃重阳糕、祭祖、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羊肉面、归宁父母。晒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
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