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有什么
周易名字的由来
所畏“三易”:一易是神农时代的《连山易》;一易是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再一易就是周文王被囚时所著的《周易》。《连山易》,首先是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归藏易》,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易经中的三易指的是什么。而《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大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的。
1、《易经》三易,夏商周三代之易,史传伏羲、神农、黄帝所创,夏因伏羲,得《连山》,商因神农得《龟藏》,周因黄帝得《乾坤》易经中的三易指的是什么。
《连山》体坤为地,首出山地剥;《龟藏》体乾为天,首出天风姤;《乾坤》以乾为天与坤为地为体,首出屯蒙三易都是什么。
金栋按:三易,指周代的三部《易》书(占筮书、筮卦书)和三种筮法,即《连山》《归藏》《周易》。如
《周礼·天官·宗伯下》说大卜(卜筮官之长):“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郑玄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三《易》卦、別之数亦同,其名、占异也。每卦八,别者重之数易经中的三易指的是什么。”孙诒让《周礼正义》说:“名异,谓《连山》《归藏》卦名与《周易》或同和异;占异,谓《连山》《归藏》以不变为占,与《周易》以变为占异三易指的是什么书。”说筮人“掌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传统观点认为,《连山》是夏代《易》,《归藏》是殷商《易》,《周易》是周代《易》,此即“三代之易”说,乃古代圣贤之所为三易的含义。如
东汉大儒郑玄注《周礼》引杜子春云,《连山》是伏羲《易》,《归藏》是黄帝《易》三易有什么。而其《易赞 易论》则认为,夏代是《连山易》,殷商是《归藏易》,周代是《周易》。并认为所谓“《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因为《连山易》之首卦为“艮”卦,艮为山,山上山下,“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故名《连山》;《归藏易》之首卦为“坤”,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故名《归藏》;《周易》之首卦为“乾”,“乾为天,天能周匝于四时”(唐·贾公彦《周礼疏》),《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名《周易》。郑玄取“周代”、“《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合释《周易》之“周”三易的含义。后人多从其说。但孔颖达《周易正义》据“《世谱》等群书”认为,《连山》是神农《易》,《归藏》是黄帝《易》三易有什么。可见,杜子春、郑玄、孔颖达对《连山》《归藏》之时代,说法不一。殊不知,其说皆非如此!据考,三《易》皆系周代之筮卦书与筮卦法,出自古代卜史之官之手!
2、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说:“‘三代易说’的始作俑者,实为杜子春。其后经由师门授受,不断修正与补充,至东汉后期,‘夏、商、周三代之易’随古文经学之盛而大行于世。郑玄注《易》注《礼》,作《易赞》《易论》……又引杜子春说,实杂拌经今古文学而两存其说,樊然淆乱,学者无所适从。……无论杜子春说,还是‘近师’所传,皆无所据,郑氏难以折中,不过因袭众家之说而已三易指哪三易。‘三代之易’为东汉‘近师’晚出之说,不可信据三易有什么。”
据汉·桓谭《新论·正经篇》记载,“《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但是伏羲、神农时代,连文字都没有,怎么会有八万言之《连山易》?传说黄帝时代,令史官仓颉始创“书契”(许慎《说文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易经中的三易指的是什么。”),而据史料,中国的成熟文字目前所见最早者是殷商时期之甲骨文,如此说来,黄帝时代怎么会有三千四百言之《归藏易》?所以,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说:“伏羲、神农时未有文字,黄帝时书契初造,安得有此?即以属之夏、殷岂有《夏易》文字反二十倍于殷之理?……可决其非羲、农、黄帝之书矣三易的含义。”
章秋农《周易占筮学》亦说:“即夏以艮卦为首,商以坤卦为首,周以乾卦为首三易指的是什么书。其实商代无八卦及筮法之兴(金栋按:引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余永梁语,此说不当。据考古资料,商末已有八卦符号与筮法,见蔡运章等《易学考古论集》),更不要说夏代了。”
即便将《连山》归于夏《易》、《归藏》归于殷《易》,以出土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为证,怎么会有三千四百言殷商的《归藏易》、又怎么会有八万言夏代的《连山易》三易是那三易?!
据易学史料,《连山》《归藏》皆轶,今传《归藏》有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本》辑本,但前人如孔颖达、王应麟《汉志考证》、马端临《文献通考》等以为伪妄之书三易有什么。然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出土有一种占筮书,经相关专家学者整理研究,认为与轶失之《归藏》轶文一致,可知《归藏》确有很早之渊源,并非伪书。
3、对于“三易”的关系,
(1)李零《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说:
“《连山》《归藏》,人物比《周易》多,很多人物都是传说人物。这些人物,有些固然早于周,但《归藏》居然有周武王、周穆王。可见《连山》为夏易、《归藏》为商易的说法不可靠。三易是平行关系,而不是前后关系三易是那三易。”
(2)李学勤《周易溯源》说:
“春秋时在《周易》之外另有其他筮法,这从《周礼》来看当即《连山》《归藏》,应属可信……在周代,二易仍和《周易》并行易经中的三易指的是什么。”
(3)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说:
4、“从现有的关于筮卦符号的考古材料可知,筮占的方法大抵在商末周初才普遍兴盛起来,其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是由于周民族的力量不断壮大,影响力不断增强所致。《系辞》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只要不把作《易》者坐实为周文王,则筮占之兴,‘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易经中的三易指的是什么。既然筮法尚犹勃兴于‘殷之末世,周之盛德’,则所谓‘夏、商之易’便不攻自破。……
“《连山》《归藏》与《周易》,是同时并存的三种不同的‘筮占’,是由于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易筮’流派;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卦序的排列上三易都有什么。……它们都是周代的筮书。”
又,《礼记·曲礼》说:“龟为卜,蓍曰筮。”据易学史料及考古资料,殷商盛行龟卜,周代盛行占筮。龟卜乃取象,即龟兆裂纹,甲骨卜辞是也;占筮系蓍数,起卦揲蓍之数,三《易》是也!所谓“龟,象也;筮,数也”(《左传·僖公十五年》)三易有什么。据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殷商以前并无八卦及筮法之兴,而《系辞传》认为,《易》之兴起乃殷末周初之时、之事,故说“《连山》是夏易,《归藏》是殷易”者,显然不当,乃错误论断!
《连山》《归藏》二书,班固《汉志》未载,那时未有、抑或记载遗漏、或为他名,不可知矣!《汉志·六艺略·易》有“《易经》十二篇”,颜师古认为是“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亦即今本《周易》易有三易指的是。而
《汉志·数术略·蓍龟》有“《龟书》五十二卷,《夏龟》二十六卷,《南龟书》二十八卷,《巨龟》三十六卷,《杂龟》十六卷”,周代虽盛行占筮,同时仍沿用龟卜,如《周礼·春官》说:“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三易是那三易。”此等龟卜之书,殷商甲骨文未见其痕迹,应是“夏龟”周用,乃周室卜官、诸侯列国卜师之所撰也!如《史记·龟策列传》说:“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三易指的是什么书。”《隋志》有“《龟经》一卷”,即晋国掌卜大夫史苏所撰(王应麟《汉志考证》)。另,
《汉志·数术略·蓍龟》还有“《蓍书》二十八卷,《周易》三十八卷,《周易明堂》二十六卷……《大筮衍易》二十八卷”等“筮书”,当是周代所用。而《连山》《归藏》是否就在“《周易》三十八卷”中?或属可能三易都有什么。如
5、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说:“《七略》不载,《汉志》不录,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桓氏(金栋按:指桓谭《新论》)所见之《连山》《归藏》,刘歆(《七略》)没有细加分别,统称为《周易》,归之于《数术略》‘蓍龟家’。其所以‘三十八卷’之多,当是总集当时所见一切周代易占之书三易指哪三易。……而《连山》《归藏》既不见分篇別录,亦不见出入省并之说,则《汉志》亦视二书为‘周易’。”
《连山》《归藏》二易失传,为何唯有《周易》完整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此主要与圣人孔子有关!如
皮锡瑞《经学通论·易经》说:“删定六经,始于孔子。孔子以前,《周易》与《连山》《归藏》并称,犹鲁之《春秋》,与晋之《乘》、楚之《梼杌》并称也三易指哪三易。《周易》得孔子赞之而传为经,《连山》《归藏》不得孔子赞之而遂亡。……《连山》《归藏》之辞,绝不见于古书称引,盖止有占法而无文辞。故《周易》当孔子未赞之前,疑亦止有占法而无文辞也。”(金栋按:据江陵王家台出土《归藏》,非“止有占法而无文辞”,此说不当)
李零《〈周易〉的自然哲学》说:“孔子宗周,对《周易》情有独钟。卜筮之书,他只选筮,不选卜;筮有三易,他只选《周易》,不选《连山》《归藏》。这个选择,意义非常大。从此,才有《周易》独大的局面。”且因《易》是占筮之书而免遭秦火,并得以保留全貌。故通常情况下所说的《易经》(广义),指今通行本《周易》,分经、传两部分易经中的三易指的是什么。古人多认为《经》出伏羲、文王、周公,《传》出孔子。然
据易学史料,《周易》之“经”——《易经》(狭义)是一部占筮典籍,即算卦的书,其内容本占筮而寓哲理,亦有商周军事、政治、经济史料和日常生活如渔猎、牧畜、商旅、婚嫁、农耕、工艺等,成书于西周时期(金栋按:据《春秋左传》,当时尚无爻题——初、二、三、四、五、上,爻题当为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卜筮者所加),出自卜史官之手。《易经》全书六十四重卦,即卦形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辞,乃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或有几个字),经文共4940个字。
《周易》之“传”——《易传》是一部哲学书,以儒家的伦理观、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阐释推演、附会发挥《易经》。传统观点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然据帛书《易传》,今通行本《易传》当完成定型于西汉文帝以后之宣帝、元帝时期。《易传》,亦名《易大传》《周易大传》共七种十篇,故又名《十翼》 ,即《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篇、《系辞》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6、由上可知,《周易》之“经”、“传”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其内容性质完全不同,应分别对待,所以,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
不当之处,请拍砖!
附:参考书目如下。
来历《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的解释: 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易”的解释: 1.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 2.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3.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4.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干”的本义。 5.易是占卜之名。 6.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7.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 8.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系辞传》:“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义似“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亦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而《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然而《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所以,就文献而言,“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然而夏代是否有《连山》、商代是否有《归藏》也都还是问题。两书很可能也是“古史积累说”所言的现象。所以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不是人名。
相信看完以上的内容,大家对于三易有什么以及其他几个相关问题都有了比较全面且深刻的理解。如果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