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名取字的依据
中国人的名字的由来和历史
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最讲究忌讳,这些忌讳也规范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比如不能抖腿,所谓”男抖穷,女抖贱”其实就是古人在规范人们的坐直,要站如松坐如钟,行为举止要得体,不能给人轻浮的感觉名字在古代的意思。
1、古人还有屋内不能撑伞的说法,特别是小孩,屋里撑伞长不高等等。
而对名字,古人也有着自己的忌讳,比如不能和皇帝的名字同音,很多百姓在新的君主登基后,发现新皇帝的名字和自己的撞了,便要马上改掉,不然会引来杀生之祸古代姓名避讳。
就连在言语和书写的时候,遇到长辈的名字,也要避开,红楼梦里就有一个场景,林黛玉在念书的时候,遇到”敏”字,不能直接读敏,要读密,因为她母亲的大名就叫做贾敏古代取名规则。写作的时候遇到敏字,也不能直接写出来,要缺一笔。
这无不说明古人对君主长辈的尊重,以及森严的尊卑等级。
古人起名的讲究
古人取名字更是有一系列规则,“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孩子出生三个月后要由父亲取名,或者祖父也可以,这体现了古代父权统治的结果,孩子的名字一定是要家里的男性长辈取的古代取名取字的依据。
名字还要体现出独特美好的意象,要体现对生命的积极美好,要有道德的含义,老祖宗总结道”以生命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古代姓名避讳。
不能用国家的名字来命名,不能用官位的名称来命名,不能用山川河流的名字来命名,不能用疾病的名字来命名,不能用畜牲的名称来命名,也不能用器物货币的名字命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古人取名字颇有讲究。”
2、另外古人起名字,还不能用官职为名,不能用隐疾为名字等等,但这些都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还有一个字,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不去使用,那就是”王”这个字古人取名字颇有讲究。
对”王”字的避讳
百家姓中是有王这个姓的,并且王还是大姓,”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姓里有”王”这个字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仔细回想,身边好像真的没有人用”王”这个字来命名古人取名字颇有讲究。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要避讳这个,而那2000年来,只有3个人使用,这3个人的父亲又是怎么想的,难道是为了与他人不同,偏要反其道而为之吗?名字在古代的意思
甲骨文中的”王”字像一把斧头,在远古时代是权力的象征,那个时候的生产工具落后,没有什么刀啊剑的,一般族群里拥有斧头这种原始工具的人,就是部落的首领,自然就是一种权力,高人一等的象征名字在古代的意思。
另外”王”还是君主的象征,在周朝就有周天子封诸侯为王,那个时期有各种王,楚王,齐王,燕王,秦王。
《尚书·洪范》中记载:“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古代的名与字均为一个人的。”所以王这个字在古代有这特殊的意义,大家也都约定俗成的不去使用它。
骆宾王
3、但偏偏有3个人打破陈规,使用了”王”字作为名字。
其中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骆宾王,谁小时候没有读过一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古人取名字颇有讲究。“唐代大臣,初唐四杰,如此显赫的地位,拥有着这样与大众避讳相反的名字,不会引来杀生之祸吗。而且骆宾王出生寒门,也不是什么王公贵族家的孩子,他居然敢使用这么招摇的名字。
另外,我们现在的七岁小孩学古诗词的时候,往往第一个学的就是骆宾王的《咏鹅》,但大家都不知道的是,这首儿童必读诗歌,是同为七岁孩童的骆宾王写的!古代取名的忌讳
骆宾王可以说是一个神童,七岁就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句,大家自然就对他使用”王”字作名字没有什么意见了,毕竟这样子千古难遇的神童,当然配得上”王”这个字了古代的名与字均为一个人的。
冯野王
冯野王是西汉著名的官员,他的父亲就是朝廷命官,为国殚精竭虑,守家为国奉献了一生,有这样一位父亲,谁还会对冯野王的名字说三道四,所以冯野王从小就出生在衣食无忧并且有权有势的家族,比骆宾王好了不止一个档次古代姓名避讳。
剧照
而他自己也十分争气,从小就好读书并且志向远大,当时的汉宣帝听说了他的志向之后都惊叹不已,觉得他异于常人,未来一定会成长为国家栋梁古代人取名字的规矩。
4、冯野王也不负众望,小小年纪就担任重要的职位,并且一路官运亨通,做到了大鸿胪的位置。
大鸿胪是我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的官员,到了西汉的时候,大鸿胪为九卿之一,地位相当高。
而且冯野王自己也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大家都敬佩他,也都觉得他能够担任这个”王”字古代取名的忌讳。
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赞赏他说:“忠信质直,知谋有馀。”
顾野王
顾野王原本不叫这个名字,他爹也没敢给他取这么霸气的名字,他原本叫顾体伦,可奈何顾体伦自己霸气,他从小崇拜的偶像不是别人,正是冯野王古代一个字的名字。
他想像冯野王那样做一个对国对民的大功臣名字在古代的意思。所以年少轻狂,把自己的名字改了。这和我们初中那会中二的时期一模一样,老是给自己取名叫什么慕容,什么杰伦。
但我们的中二只是中二,也没有谁能够真的变成小说男主人公和大歌唱家,而顾野王不一样,他有中二的资本。
5、顾野王从小天资聪慧,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都懂,所以他年纪轻轻就立下了很多功劳古代取名的忌讳。
所以说怎么一位,有才能的人,怎么能配不上”王”这个字呢。
结语
现代社会已经没有这么多忌讳和讲究了,现在的人不使用”王“这个字可能只是单纯的不喜欢,不好听。
但在古代,敢于挑战规则的人,真的很不一样,他们做出的成就也值得我们敬佩。
最忌讳的是“桧”字。
桧字有人敢取名吗?千余年来,人人背敬畏天地。
金毛狮王,紫衫龙王,白眉鹰王,
璨若星河,绮梦如歌。
大家好,欢迎来到大君说历史。
前面文章中说过了中国古代人名字的组成,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古人取名字时的风俗习惯以及所遵守的原则。
古人取名字之时遵循的一个首要原则就是避讳。
商周时期主要是避死人讳,也就是鬼神,然而到了秦汉以后,避讳的方面就多了起来,不仅要避死人讳,还要避活人讳,于是人们在起名字的时候要考虑的东西也多了起来,不但起名字要避讳,很多官职啊,职业啊等等的叫法也要因为避讳而改变古人取名字颇有讲究。比如我们在看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时,里面有一个职位叫做相国,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叫法是相邦,只是后来为了避汉高祖刘邦的讳而改成了相国,所以您再看到影视剧中称张仪为相邦的,可以给导演或者编剧点一个大大的赞古代取名字是什么意思。
那么古人在起名字之时除了要避讳,还要遵守哪些原则呢?还有哪些禁忌的东西呢?
五原则:信、义、类、假、象。
六禁忌: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
六禁忌很简单了,看字面意思就明白了,我们重点说一下五原则。
信: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特殊标记为名,比如黑臀、黑肩。
义: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命名,比如周文王姬昌。
类:可以取与其父亲类似的名字,比如王羲之与王献之,还有鲁庄公姬同因与父亲鲁桓公同日生日名曰同。
假:可以假托万物之名,比如象、鲤。
象:以相似之物命名,比如孔子圩(yú)顶,名就叫丘。
当然以上的原则和禁忌也不是完全被遵守的,有一些名字还是脱离于这个范畴的,比如宜臼、杵臼就以器物命名了名字在古代的意思。
那么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起名字的特点又有哪些不同呢?
1、 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起名字比较简单质朴,以一些很简单的方式取名,比如以自然现象入名,以排行也就是伯仲叔季入名,以个人特征入名,以天干地支入名,还有以星象占卜入名等等古代取名取字的依据。
这一时期距离我们比较久远,我们会觉得那时候的人名字特别怪,分析一下怪的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种:
(1) 首先是很多人名字里没有姓,名就是名,而且这个名还极有可能不是本名,是加入了排行或者封地,或是一些其他能代表自己身份特征的字。比如伯邑考,姓姬,名考,伯是排行,邑是封地,所以他要是叫姬考还比较寻常,叫伯邑考,很多人就摸不到头脑了。再比如共叔段,与之一样名字在古代的意思。
(2) 起的名字从字面上无法理解。比如晋文公重耳,是因为每只耳朵是双重的?再比如齐桓公小白,是因为长得白吗?
(3) 那时的男子称氏不称姓,而女子才会称姓,是不是和我们后世理解的不太一样啊。
(4) 名字写法多,叫法多,还多用生僻字,或者后来很多字音发生了变化,以至于我们无法弄明白当时他到底是哪个字或者读音是什么。
(5) 一些似是而非的叫法最具迷惑性。比如孟姜女,很多人以为她姓孟,叫姜女,其实她是姓姜,孟是排行老大的意思。您会问:孟姜女不是秦朝时的人吗?其实这个故事最早是出自《左传》的,也就是春秋时期就有了。
因为以上种种,只是简单的列举了一些情况,就已经眼花缭乱了。言而总之,就是那个时期的人名字的组合不像我们现在这么单一,他们的组合很多变,有的是姓加字,有的是字加名,有的是封地加谥号,有的是排行加名,有的是排行加字等等,真的是太丰富多彩了,还有王子加名,王孙加名,公子加名,公孙加名等等,好了,不说了,我脑子已经乱掉了。
2、 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人们起名大都是单字,尤其是汉朝,西汉十五帝,东汉十四帝无一例外都是单字名,当然像是汉昭帝刘弗陵,后来也是改名叫刘弗了,汉宣帝刘病已也改名叫刘询了。还有我们熟悉的那些将领,像是西汉的李广李陵啦,卫青啦大都是单字,而也有例外,比如李广利、霍去病等。但是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无一例外,都是单字名。
那么这个时期为什么都取单字名呢?我想一是习惯,就像我们现在大都是复名一样
二就是为了避讳,一个字避讳总比两个字轻松吧。不过这样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多了,常用字不够了,就会起一些很生僻的字,让人对其抓狂啊。
那么这个时期取字时又有什么特点呢?尊老、称谓、身份、德行等成为了取字的首选,同时多用元、文、长、公、次、幼等字。比如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刘玄德、、周瑜周公瑾、徐庶徐元直、、关羽关云长、马谡马幼常、张辽张文远、袁术袁公路等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五胡乱华,汉人的避讳制度遭到了破坏,复名逐渐多了起来,不但复名多了起来,复姓也开始流行,像是慕容啊,司马啊,宇文啊等等。
而且那时候盛行"五斗米"教,而五斗米教的教会标识就是一个"之"字,于是在这一
时期出现了一个非常有特点的起名方式,就是缀"之"于名后成为复名,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刘穆之、顾恺之等等。
4、 隋唐五代时期:到了这一时期,复名大量增多,成为了普遍现象,而且随着科举制的实施,文人雅士大量增多,取字时讲究"德、文、儒、雅、士",这就是说随着教育普及,很多人的学识修养都大大的提高,而且基数越来越大,取字的时候往往讲究引经据典,比如茶圣陆羽,根据"鸿渐于陆"取字鸿渐。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现象,那就是名与字相同,都说名与字要互为表里,这
可倒好,直接就相同或者相似了。比如郭子仪字就叫子仪,李鼎字就是鼎,再比如名与字相近的,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等等。
5、 两宋时期:这时候开始有点我们现代人起名的特点了,就是开始讲究阴阳五行、生辰八字。所谓缺什么补什么,取名之时就会把你先天缺失的这一部分给补上,这个大家都懂,我就不赘言了。
还有就是"字辈取名制"在这一个时期确立了下来,像是我们熟悉的孔孟两大家族的族
谱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编写的。字辈取名的好处就是人们可以通过名字就确定辈分,就能明白自己在整个家族中的位置,有利于维护血脉稳定与精神文化的传承,有理有序,一点都不混乱。
这个时期人们取名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多讲究"文武修德贵昭永福寿",常用"老、叟、翁"来表达尊老爱幼。比如孟元老、魏了翁,陆放翁等等。
6、 元代: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沿用了唐宋以来以数字起名的方法,使之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八就是排行,为什么有个重呢?因为家族中还有个排行第八的啊,他于是就重八了,还有像是常遇春、汤和等开国将领祖上也都是数字名。
再比如一个姓王的小朋友出生时,父亲二十四岁,母亲二十二岁,那么他就起名叫王四
六,就是父母年龄之和。
为什么在这时数字名字会盛行呢?有人说是这个时期是由蒙古族统治中原,汉人社会地位低下,政府不允许汉人有自己的名字,其实数字起名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十分普及了,也许元朝统治者只是觉得这样是附庸风雅,延续盛唐两宋的风格吧。
7、 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延续了两宋时期的起名习俗,更加注重五行八卦与字辈取名了。不多说,主要说一下具有代表性的。
比如我们在看明朝皇室成员的名字时,无一例外都与五行相关,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
是朱元璋提倡的五行与字辈取名,他要求以后的朱家子孙都要按照这个方式来命名,据说他还给自己的每一个子孙作了一首打油诗,以后就按照诗中的字序来定辈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大批和五行相关的名字,缺什么补什么,因为人口基数不断扩大,常用字不够了,就开始用生僻字,生僻字也用完了就开始自己造字,有人戏称,朱家子孙整个就是编写了一部元素周期表啊。
纵观整个中国起名史,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啊,真是处处皆
惊喜,处处皆学问啊,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我们是其中的一员,这份儿璀璨,我们不可不知!
相信看完以上的内容,大家对于古代取名取字的依据以及其他几个相关问题都有了比较全面且深刻的理解。如果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