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广东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把处在极夜区的地区成为“极夜”,这一地区常出现奇特的极端天象。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阳历的计算在北半球所存在的日期,一般冬至依照阳历的规律定义为冬月或隆冬。冬至的日期计算标准在不同朝代的更替变化中不断的形成和发展完善。在商朝时期,殷历以冬十二月为正月;周朝时,冬至后周王朝的历法又发生了变化,算周历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周礼》记载:“冬至日祈岁祭祀。”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为岁首。周代在以前的时候以此作为正月这样的计算的话商朝和周代因为《周历》与《殷历》二种历法发生了年代上的观念斗争称之为“二正之争”。而周代的正月初一则为立春日。
道贺皇天后土的交会之时的节气。《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则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依稀,万物稍微苏醒。而这个时候新春已经近在眼前了。所以唐朝诗人卢仝《有所思》诗云:“客行经岁月,每到是知何。雪北隐高原,雾南春隐多。劝农桑此时,望尔岂云罗。安得酒一壶,与子糟床过。”描绘了冬至节气的景象和风俗。
广东人过冬至的风俗习惯有很多。由于广东的历史原因和特殊地理位置,不同地区的广东人民有着不同的冬至节日习俗:
1. 祭祖:广东人对于祭祖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冬至这一天的祭祖活动与过年节祭祖一样重要。人们会在宗祠祭祖然后在家中私祭祖先。在祭祖仪式结束后,人们会用刚收获的时令果蔬来祭祀祖先。
2. 团聚:在广东地区人们把冬至看的很重,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回到家乡团聚。即使无法回家的人也会通过各种方式与家人联系并祝福他们。
3. 食汤圆:汤圆是广东冬至节必备的食品。这里的汤圆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在广东地区有句俗语“冬大过年”,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吃汤圆来庆祝团圆和幸福。
4. 食鸡:在广东地区也有在冬至这一天食鸡的风俗习惯。鸡寓意着吉祥如意、健康长寿。在吃鸡的时候人们还会搭配一些滋补的药材一起烹饪,例如枸杞、桂圆等。
5. 食腊味:由于广东的气候特点使得冬季并不像北方那样寒冷干燥,因此腊味在广东的冬季也是一种常见的食品。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食用腊味来庆祝节日和滋补身体。
6. 打边炉:在广东地区人们也有在冬至这一天打边炉的习惯。打边炉是一种聚餐方式,人们会在家中的火炉上放置一个锅子或铁桶来烧热水和煮食物。在吃打边炉的同时人们还会饮用一些滋补的汤水来滋补身体和庆祝节日。
7. 煲汤:在广东地区人们认为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因此会在冬至这一天用各种药材和食材煲汤来滋补身体和庆祝节日。这些汤水通常会搭配鸡、猪骨等食材来烹饪。
8. 扫墓:广东人在冬至这一天也会扫墓祭祖先人或者悼念已逝的亲人朋友。这不仅仅是一种缅怀先人的
广东人有个传统说法——冬至大过年。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从前,漂泊在外的广东人,每逢冬至,必定要回家与家人团聚。到了今日,冬至依旧是千千万万市民心中的大日子。这一天,无论多忙,一家人都要围坐一桌,热热闹闹地饱餐一顿。在这个传统的节日,吃。
每年冬至日,广东外出游子都要回到家中,与家人团圆,并吃汤圆,寓意一家幸福美满。在这天,广东人都要杀鸡宰鸭,做上一顿丰盛美味的饭菜,在祭拜神祇之后,便阖家吃团圆饭。这个习俗,在广东有个说法,即“肥冬瘦年”,意思是在冬至这天要吃得丰盛,在春节这天要吃得清淡,这个说法也是有其根据的。。
广东在以前的时候,农民过年的时候是耕种季节,要下田耕种,但是冬至却不是,所以就有了冬大过年。冬节的习俗在我国许多地方一直延续下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我们广州,居民就称冬至为冬节,即便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这天家家都要买肉来吃,其重视程度仅次于年节。广东珠三角和粤东一带注重冬至,尤其是潮。
广东各地冬至习俗是每逢冬至,广东不少地方的人都有祭拜祖先的习俗。周秦时期,曾以冬至为岁首,代表新年第一天。所以说“冬至大过年”。除了各家各户都要准备酒肉三牲、果品、汤圆祭拜外,还有在宗祠祭祖。祭祖通常由宗族统一举办。往往举行一些杀猪宰牛、演戏酬神等追念先祖的仪式。如宣读族谱、讲述家史等。
因此,汉族民间常有“冬至大如年”一说。这天,家人团聚,祭祀祖先,庆贺往来,犹如年节。东北、河北、河南等地则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广东农村和广州郊区农村,过去过冬至非常重视,除了祭神拜祖和备办丰盛筵席外,特别要给耕牛吃上一顿糯米糕(用菜叶包裹塞进牛嘴里),以及米汁、酒糟、萝卜、菜水等以。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物嫌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
根据具体地区,以下是广东不同地方冬至节的习俗:1.阳江:阳江人过冬至会制作当地特色传统美食咸汤圆。咸汤圆的特点是将汤圆切成粉粒,汤圆馅放在汤里煮开后再放入汤圆一起煮。咸汤圆的汤底一般由当地海产品和其他材料如鱿鱼丝、干瑶柱、虾米干、鲜贝、鲮鱼肉松等熬制而成,糯米粉制作的圆子口感绵韧。
广东冬至的传统风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州人在冬至这天会享用汤圆和糯米饭。汤圆是冬至的重要食品,象征着团圆和增长一岁。传统的广州冬至团,又称汤团,是许多老广关于冬至的美好记忆。其次,潮汕地区的人们在冬至这天会吃甜丸。这一习俗源自宋代,甜丸是用糯米粉和水制成的甜汤,是冬至不可或缺。
冬至节来临,佛山民间普遍的习俗是祭祖、拜祭祖先,称之为冬祭,这一天,家家例必劏鸡,同时备烧肉、崧糕、柑、苹果等取其生生猛猛,红皮赤壮,生发高升,金银满屋,平平安安的好意头。除拜祭祖先外,民间还有吃冬至节饭的习俗,拜祭祖先后合家吃冬至节饭。南海区大沥镇盐步平地村的冬祭习俗就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