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导读】
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如何保护超常儿童的学习动力?|观点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向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有很多的孩子成绩都是比较一般的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对于这种情况,不少的家长采用多种方式想提高孩子的成绩,但往往效果并不大,这时候家长就开始感觉灰心了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其实,如果用对方法,比如试试“安慰剂效应”,也许孩子的表现会给家长一个惊喜。
天天在上学的时候,家长对于天天的期望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希望天天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成绩。
但是很可惜,天天在学校的表现很一般,别说一直保持了,哪怕偶尔一次的名列前茅也很难遇到。
对此,天天的父母十分灰心,感觉这个孩子也就这样了,在学习上是不会有进步的可能了。
而天天在家长的这种情绪影响下,也一直保持着自己“普通成绩”的“人设”,一直没有进步,也没有后退。
一天,天天妈妈和自己的闺蜜聊起孩子的事时,天天妈妈无奈地向闺蜜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就是学习不好。
而闺蜜似乎明白了什么,就告诉天天妈妈,试试“安慰剂效应”,平时多鼓励一下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学习很努力、很有潜力去获得有益的成绩,而天天妈妈对此半信半疑,不过聊胜于无,试试还是可以的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之后,天天妈妈在家里就经常会对天天进行鼓励,并且很及时地肯定天天的各种成就,同时也没有用“孩子就这样了”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天天,让天天感觉,似乎自己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而天天妈妈的这些做法,也很快地展现出了效果,在后来的一次考试中,天天考出了之前都没有过的优异成绩,而天天觉得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自己就是这么优秀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只有天天妈妈知道,其实是安慰剂效应起了作用,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很棒,孩子就会变得很棒。
为什么孩子的成绩很一般?
雷锋说过: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于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
而孩子的成绩表现一般,其中也有很多原因。
1)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正确
家长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学习的关键因素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很多家长可能会说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由学校教育吗?为什么会和家教有关系?
确实,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几乎都是在学校进行的,但是孩子的学习习惯、方法等因素,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更为密切一点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因为家长还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出生之后,所有的行为习惯等,都是模仿家长的,并且,家长对于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孩子建立基本观念的重要因素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所以,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都和家教关系密切。
另外,家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也是影响孩子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要是家里面没有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那么孩子也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感受过浓厚的学习氛围,孩子也不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
所以,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学习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2)孩子的成长环境有问题
俗话说得好,环境造就人才。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如果多是一些积极的元素,那么孩子也会变得积极,在对待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地认真仔细,并且会主动的想要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变得好学勤学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但是,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多是一些负面的因素,就比如自己的父母喜欢玩手机,自己的朋友不喜欢看书等等,就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消极的状态,孩子自然就不会喜欢学习,也就不会主动的学习,就更别提去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或是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了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所以,在不好的成长环境中,孩子是无法学习好的。
3)孩子的大脑发育存在障碍
比如孩子的大脑发育存在问题的话,那么就可能会出现自闭症,或是智力低下等等。
但是,这种因素相对来说是非常少的,并且孩子在生理方面的缺陷,其实可以在后天通过不断地锻炼与护理进行不断弥补的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比如一些自闭症儿童在后天很可能成为学习优秀的天才一样,一些智力障碍者能够通过不断的训练变得和正常人一样等等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家长的哪些行为会干扰孩子的学习?
郑渊洁说过: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并不一定是老师教得不好,也有可能是家长的过分行为干扰了孩子的学习。
①强行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
在以前国家还未关停文化课辅导机构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强行给孩子报补习班,想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孩子的成绩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但其实这种方式是非常不正确的,违背孩子的意愿强行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将会加深孩子对于学习的厌恶程度,就算是孩子在补习班提高了成绩,也是一种暂时的提高,由于孩子对于学习本质上没有好感,这种成绩的维持是无法长久的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在现在,国家虽然关停了所有的文化课辅导班,但是有些家长却使用给孩子额外布置作业等方式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是和报辅导班是一样的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②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俗话说得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其实,孩子原本可能很优秀,只不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了,高到脱离实际,就可能会让本来十分优秀的孩子看起来很差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比如一个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门门100分,孩子也经常是逢考必100分,但是偶尔的一次失误,让孩子考了99分,家长就不停的埋怨、训斥、批评,这就会严重的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主动性变差,甚至开始厌恶学习,因为学习给自己带来了家长的责骂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③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正确
相比因为学习骂孩子的家长,教育态度不正确的家长更为失败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有些家长,根本搞不清楚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甚至不知道家长的责任是什么,不知道自己需要去教育孩子,经常喜欢凭借自己的情绪来随意的责骂孩子。
比如家长在工作中受了气,回到家之后看到孩子就开始挑孩子的毛病,为的并不是教育孩子,也不是帮助孩子成长,而是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将孩子当成了情绪垃圾桶而已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如果家长长期以错误的态度来对待孩子,那么孩子的学习必然无法提高。
如何利用“安慰剂效应”提高孩子的成绩?
罗斯坎贝尔说过: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
而要消除孩子学习成绩差的这个危机,就需要家长使用一些健康的教育方式,“安慰剂效应”就是很好的一种心理暗示方式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肯定
安慰剂效应是最典型的心理暗示行为,其实很多生活中的病例就能够证明安慰剂效应的强大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就比如两个患有同种重病的病人,一个性格开朗,积极性高,一个情绪低沉,整日唉声叹气。我们会发现,积极开朗的病人,病情好转得较快,而情绪低落,思想消极的病人,却往往病程很长。
其实,这就是安慰剂效应,积极的病人觉得自己能好,整天快快乐乐的,身体也会响应病人的思想,从而更快地恢复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而消极的病人觉得自己命不久矣,整日唉声叹气,情绪低落,不思活动,萎靡不振,自然病就好得慢。
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肯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很优秀,继而就会开始潜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因为孩子认为好的学习习惯才是自己应该具备的学习习惯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教育孩子的态度要坚定
由于安慰剂效应的实现,需要让孩子真心地认为自己很棒,所以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肯定的时候,一定要坚定自己的态度,不能戏言,不能飘忽不定,不能闪烁其词,这样孩子才会真正的觉得自己就是家长口中的那个孩子,孩子才会拥有更强的自信心,才会相信家长给予自己的“人设”,从而对学习产生较大的积极性,慢慢的变成家长口中的那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写在最后
安慰剂效应不仅仅能够用于孩子的学习,还能够用于孩子平时的家教、性格的培养、习惯的养成等等,是孩子变得优秀的重要因素,家长一定要注意合理使用,正确使用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孩子自发探索、自己捣鼓出来的数学,不见得会用到考试中,但却可以培养真正的根基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1. 撰文 | 王永晖(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
关于学习的动力理论,普通家长们可能会觉得很神秘。其实,这是一个心理学界已经研究清楚的课题了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学习的内驱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大致说来,主要包括下面几个参数:
选择权×试错权=挑战力
胜任感×饥饿感=坚持力
社交性×趣味性=玩耍力
2. 我用这三个公式稍作了重新梳理,正好形成周易的三才六爻六十四卦结构。
我们这篇文章,主要针对的是,如何保护住超常儿童在数学上的学习动力?但对其他学科也有参照意义。
笔者当初做小教室数学教育的时候,很羡慕给小教室孩子们教武术的魏巍老师。我跟魏老师讲:如果我的数学教学达到了您在您儿子身上做过的武术教学的水平,那我就非常成功了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魏老师的儿子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但是谈起武术来,却仍然是双眼放光,他本人也是近身格斗高手,真打实干出来的。既有武术的技能,又有武术的激情。这样的教学成果,可谓很成功了!所以,我就向魏老师取经,怎么达到这个水平呢?魏老师说:“这个简单。”当年武术课上,儿子经常在魏老师手上吃亏,老是打不过,但出去跟小朋友比武经常能赢,这样一来,儿子就很喜欢习武,也愿意在课堂和平时下苦功了,形成了良性循环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
我听了这个经验后,这么多年下来,终于觉得有点儿不太容易在数学上实现。因为在数学上能够笑傲江湖笑到最后的人,每一百年可能也就十来个吧。哪怕就是把优势保持到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在北京市,或全中国成为佼佼者,可能每年也只有个位数的人。因此想要对小教室的孩子们用这个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课堂上挨打,估计出了课堂仍然要挨打,数学上很难做到当常胜将军。
3. 那怎么办呢?现在让我们跳出小教室,再多讲一些水平更高的孩子可能面对的情况。
像这样的孩子,该怎样保护他的数学学习动力呢?
第一个建议其实在超常教育圈子里也算是共识。譬如,中国超常教育研究的领军人物施建农教授,中科院心理所博导,他指导了北京八中少儿班三十年,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少儿班的自然体育课,其实主要就是开展徒步活动。多读数学家科学家传记就会发现,很多大师是喜欢徒步的。有个伟大的俄罗斯数学家说,自己想不出题的时候就去滑雪,三四个小时滑完之后,就想出来了。这种人属于超级数学家,脑子很快,做论文也快。所以做大学教授对这种人来说很轻松,很快就能达到每年应缴任务量,剩下来的时间就自由了。对超常儿童来说,徒步实际上更为重要。因为他们脑子很快,需要找个接触大自然的活动,利用大自然的频率,让头脑慢下来,这样精神才能稳定。稳定压倒一切啊!
可惜直到今天,这位妈妈不相信这种说法,这种不相信在众多中国家长中很常见。我只能说,教育上的道理毕竟不像数学定理那样,只要证出来就百分之百得信服。如果多看看数学家、科学家传记,就能获得很多启迪。家长要非常重视孩子的日常体育活动,以及爬山之类的周末户外徒步活动,更有效率地排除学习之后的大脑废物,这其实也是一种天赋。
对数学能力超常的儿童来说,相比户外运动,他们可能更愿意坐在家里看书。这时候,家长应该要逼着孩子出去锻炼,周末至少有一整天带着他们去徒步。在这方面,我们的理念跟施建农教授参与的北京八中少儿班及其主持的中科青云学校很接近,背后都有心理学、脑科学知识的支撑。
4. 当孩子们长大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时,里面不仅仅有乐趣,也会有大量的枯燥工作。任何一个漂亮的工作,就像电视机虽然能呈现丰富多彩的画面,但背后的电路等具体器件的制造是枯燥的,且需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而高智商的孩子,个性较强,可能更容易失去耐心,其中很多人恐怕会缺少事业的专注和持久力。我们的应对方法不该是让他们从小在学术上找耐心,而是先通过徒步这类户外活动,培养他们生物性上的耐心,等他们长大后再自然地迁移到学术上来。用中国武术里的话说,这叫不是以心练心,而是以武练心,很符合当今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知识。
家长们一旦有了这个认识,经常鼓励、支持、肯定孩子们,孩子自然就会越来越爱学数学了。如果光参加数学竞赛,那么孩子很容易受到挫折,即便是小天才,也不太可能每次都拿奖牌,也会稍受挫折的。但是,孩子自己喜欢的数学创造活动,自己喜欢瞎捣鼓的那些,则不同,自己发现的问题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使他区别于任何其他人,从而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数学的自信心和自主感。唯一需要的只是家长的确认、支持和鼓励!孩子们受家长心理暗示的能力是非常大的!家长自觉不自觉的价值观,很容易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
我们再说一个案例,也是一位我非常器重的数学小天才,就在北京。我见到他时,他才6岁,暑假之后就要上小学。当时,他的数学学习之路非常吻合创造性和探索性的标准,能够自己发现速算算法,而且已有的书上并未记载,从而被我指导的数学教育硕士生任晶莹记录进她的硕士论文里了。这种级别的数学小天才,其天赋我觉得不会亚于我们几位数学家联手帮助过的云南小天才(去年14岁考进清华大学丘成桐项目,该年龄段全国仅有两位),他们都很稀有,其能力让我们这样的数学教授也觉得开眼界。
可是,这个孩子后来进入小学后,因为身在大城市,家长不可能不让他去奥数班。他在北京市最顶级的奥数班上表现优越,期末拿回的现金奖励,能在桌上撒成一摊一摊的。我们以前知道,小学奥数对普通孩子来说,是存在可能的弊端的。但是,我们可能没想到的是,对于这种超级数学小天才,奥数班一样是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危害的——奥数干扰了他们自己理解数学,自己在数学中成长的节奏。而自我探索其实相当重要!
我去年又专门约见过一次这个北京孩子,小学三年级了,他并未按约见计划跟我聊数学,而是要跟我聊他手机上的脑筋急转弯笑话,我勉为其难只好顺着他,想着先聊笑话再聊数学,但最终也没聊到多少数学。这就是后来的教育把孩子自发的数学动力给伤害了,反倒没小时候那么专注于数学了。
5. 其实,普通人没有那么专注于数学是很正常的事。但这种超高天赋的数学小天才,仍然能够被小学奥数那种快进式教育所伤,我也是很惊讶的。我本来以为,这个小朋友胃口大,体格上的先天素质也好,应该是没事的。
可见,这两位小朋友的一个共同之处是,小时候就开始玩数学的良好状态因为家长的不当操作给埋没了一些,甚至很多。虽然我们谈到的第一个在国外的华人孩子没上培训机构,没有家教,看似是自由的,但由于在家学的都是家长要求的东西,孩子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在学数学,因此天生的探索数学的兴趣就慢慢流失了。
自己想出来的数学,捣鼓出来的数学,不见得会用到考试中,但却可以培养真正的根基。
可以理解家长们身处现实社会,支持孩子学数学的时候,难免会考虑现实因素。但如果考虑不全面,把孩子小时候喜欢玩数学的状态给搞没了,那无异于南辕北辙,竹篮打水。
迄今为止,找过我的超常儿童已经有好几个了,但是至今没有一个真正接受过我的亲授,我只是跟他们家长们有些交流。原因主要是,这些家长的做法没有一个能够满足我的要求。
6. 我可以理解中国家长的心态,但是,优秀人才也是有很高淘汰率的。就我所见,非常可惜的是,往往这种淘汰,是家长不当的作为所造成的。
我这里用一个小测试帮家长们理解一下。如果有学生号称自己学了大学数学,甚至初中生就学了大学高年级数学,那么,让他/她证明一下“整数的唯一分解定理”,这是初等数论书上的内容,属于中学数学竞赛的范围,但很多竞赛生会潦草通过,只是记住定理如何用在题目里,对定理本身的证明却不太在意。
我们这个小测试,不仅仅要考察孩子会不会这个证明,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不会,他是否有特别大的心劲儿想把这个定理自己证明出来。这种心劲儿,也就是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实际上,大多数成年人一辈子是达不到这种理性的心智水平的,甚至就是国内的理工科博士们,其中具有这种级别心智能力的,恐怕也是少数。
像那位华人妈妈就一直认为,自己孩子的特点在于抽象思维能力很强,这个肯定不算错,但就我预估,他的孩子虽然知识量上很超前,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超出普通级优秀孩子并不多。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7. 我们家儿就喜欢自己研究数学,方法时不时的和书上的不一样,答案是对的[我想静静]
相信看完以上的内容,大家对于孩子成绩很普通一直没有进步,不妨试试发人深省的“安慰剂效应”以及其他几个相关问题都有了比较全面且深刻的理解。如果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后台留言。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娱乐,请勿盲目轻信迷信。文章版权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删除。